鲁班有几个儿子,鲁班有子孙吗
说起家庭教育,大家都明白,父母不但是孩子第一任老师,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样,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第一个崇拜的人肯定是自己的爸爸妈妈。作为父母,如何以身作则,既尊重孩子,又能引导教育孩子,也是有学问的。今天,咱们就学习一下鲁班是如何教子学手艺的故事吧!
鲁班,又叫公输般,春秋时期鲁国人,因为他生活在鲁国,“般”与“班”同音,故称之为鲁班。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、创造发明家,曾创造作战攻城用的云梯和磨粉的磨,又相传发明了铁锯、曲尺、墨斗等木工工具,所以木匠们都称他为“祖师”,非常崇敬他。
企业回如果你能考上老师的话,我觉得很厉害的啦,半月谈讲坛教育也可以参加的,只要你有信心,就一定能一年合格的人民教师的。半月讲坛教育可以线上听课,其实效率比自己看强,师资多年授课经验
由于鲁班木工技术高超,谁也超不过他,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在行家面前炫耀本领,称做是“班门弄斧”。现在,人们又把“班门弄斧”这个成语作为在行家面前的自谦语。
传说鲁班有个儿子叫伢子,从小聪明伶俐,父母十分疼爱,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有出息。那么,儿子快长大了,干点儿什么事呢?父母很关心这件事。
在伢子15岁的时侯,父亲鲁班问他:“伢子,你已经不小了,想干点儿什么呢?”
伢子说:“我要去学种地。”
父亲说:“种地好啊。不种地,就没有饭吃。”于是,他把儿子送到农民家去学种地。
鲁班有子孙吗,一年过去了,伢子回家来了。对父亲说:“种田这活太累了,我可不干了。”
父亲问:“你不愿种田,那想干什么呢?”
儿子说:“我要去学织布。”
父亲说:“织布好啊。没有布就没有衣服穿。”于是,把儿子送到一个织匠那里去学艺。
一年过去了,儿子又回来对父亲说:“织布忙死人了,也没意思。我不干了。”
父亲问:“你想干什么呢?
儿子很干脆地说:“我要当木匠。”
他有一个儿子叫伢子,孩子倒是很聪明,就是不爱干活。儿子到15岁了,鲁班觉得应该教儿子掌握谋生的本领了。鲁班问儿子:“你想干什么活儿?”儿子说:“种田。”鲁班就送儿子去学农活。只干了一年,儿子就回来了。鲁班问。
只干了一年,儿子又回来了。对父亲说:“木匠活我也不想干了。”
鲁班的父亲有三个儿子,他一心想让儿子们继承自己的事业。因为三儿子鲁班还小,于是他先让大儿子和二儿子骑着马去终南山学艺。三年后,他们却两手空空地回来了。原来,他们在外面混了三年,根本就没有到终南山,什么也没有。
“为什么又不想干了呢?”父亲诧异地问。
吴全公主。为吴大帝长女,鲁班前配周瑜子循,后配全琮。与太子和不睦,鲁班尝谮太子和子母。大帝将立王夫人为后,而鲁班素憎夫人,稍稍谮毁。及权寝疾,言有喜色,由是权深责怒,以忧死。帝亮时,朱据二子熊、损各。
儿子说:“师傅要求太严了,活太也太苦。这师傅的心太狠了。”
父亲问:“你说,你师傅是怎么个严法、苦法、狠法?”
儿子说:“这师傅专拣带节子的木头让我砍,要求我砍得平如镜面,光得发亮,上边圆来下边方。师傅一天从早到晚不让我闲着,让我早砍见星,晚砍,刮风下雨不停工!还让我斧把儿磨出凹,斧刃磨平牙,手上老茧要开花!你看,这是有多严、多苦、多狠呀!”
父亲听了,笑着说:“不严、不苦、不狠,你能学出手艺吗?你既然怕苦、怕累、怕忙、怕严、怕狠,那好吧,从今天起,你就别吃饭了,因为你不爱种田。从今天起,你就别穿衣了,因为你不愿意织布。从今天起,你就从这屋子里搬出去吧,因为你不想当木匠!”
儿子一听,呆住了,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了。
这时,父亲从棚顶上取出一箱子他使过的斧子,每把斧子的把儿都磨出深深的凹,每把斧刃都磨平了牙。父亲指着那箱斧子严肃地对儿子说:“伢子,你看我磨损了一箱子斧子。你连一把斧子都没有磨到这个程度,就不想干了吗?”
儿子理屈词穷,无话可说了。
最后,鲁班取出三把新斧子,对儿子说:“伢子,要学到手艺,就得刻苦地去练;不下苦功夫,什么也学不成。给你这三把斧子,拿去练。若三把斧子斧把儿攥不出凹,斧刃磨不到顶,就别来见我!”
鲁班是一位劳动人民出身的发明家。他的创造发明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实现的。因此,他很重视实践。他对儿子的教育就体现了这个思想。
鲁班不厌其烦,一次又一次地让儿子自己选择职业,一是充分表明鲁班非常有远见,重视而且坚定不移地坚持培养儿子自力更生、自食其力的精神和能力;二是要儿子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苦,体验学好什么手艺都是不容易的;三是让儿子在不断选择职业的过程中,还充分暴露出儿子怕苦、怕累、怕难的问题,引导儿子客观地认识、评价自己。
事情做到让儿子“理屈词穷,无话可说”这个份儿上,就是父亲不对儿子做出评价,儿子自己也会做出自我评价。这就叫“水到渠成”。
可鲁班的艰辛才刚刚开始,他把门后已长满锈的斧子、刨子、凿子依依不停的磨,磨了七天七夜,一件件都磨的闪闪发亮。随后,鲁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参天大树,然后砍成一个光滑大柁,用凿子在大柁上凿了两千多个眼,。
父亲一次又一次地让儿子自己选择谋生职业,亲身体验学手艺的不容易。最后,鲁班总结说:“不下苦功夫,什么也学不成。”这就是“画龙点睛”。
这样,教育起来就更具有针对性,儿子对父亲的教育也会容易接受,教育效果自然也会好。
这个故事,充分体现了鲁班重视培养儿子自主、自立精神和能力的坚定信念和高超的教育艺术,很值得今天做父母的学习。
【责任编辑:佚名】